欢迎光临本网站,专注分享新闻资讯!
当前位置:首页 > 金融时报 >

投资心理学:为什么韭菜可以反复割?

发布时间:2020-12-26 作者:admin 来源:网络整理 浏览:


导读:疫情期间的股票市场,每天都在发生不合常理的事情。沉迷于研究股市的姝含也时不时地感慨:居然还能这么玩! 只...

疫情期间的股票市场,每天都在发生不合常理的事情。沉迷于研究股市的姝含也时不时地感慨:居然还能这么玩! 只要入坑了投资,就没人承认自己是韭菜,赚钱了,觉得是自己能力强,如果赔得底儿掉,就归咎于大环境不好。 但除了一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外界因素外, ...

投资心理学:为什么韭菜可以反复割?

疫情期间的股票市场,每天都在发生不合常理的事情。沉迷于研究股市的姝含也时不时地感慨:居然还能这么玩!

只要入坑了投资,就没人承认自己是韭菜,赚钱了,觉得是自己能力强,如果赔得底儿掉,就归咎于大环境不好。

但除了一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外界因素外,还有很多心理因素在影响你的投资决策,它们会左右你什么时候买入,什么时候抛出。这大概是人性的弱点,很少有人能逃出这个铁律。

01

Overconfidence

过于自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,有自信confidence固然重要,但是加上over这个前缀时,这个单词的意思就变成了:主观能力(自己认为自己拥有的能力)超过客观能力(实际拥有的能力),也就是我们说的自负。

这在投资界其实是个普遍的心理现象。

詹姆斯•蒙蒂尔(James Montier)对300名职业基金经理进行了调查,询问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。大约74%的人认为他们高于平均投资水平。在剩下的26%中,绝大多数人认为他们至少是平均水平。简而言之,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水平在平均之上。然而这些数字在统计上是不可能的。

导致什么?

过度自信会导致频繁交易,有实验显示散户投资者越活跃,他们赚的钱就越少。同时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,高估公司未来业绩,也会导致投资过于集中。过于集中的投资会提高风险,毕竟俗话说的好,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。

有一个调查,分析了1万名散户的交易,想看看频繁交易是否等于更高收益,而研究发现,频繁交易的在一年的时间线内,卖出去的股票比现在手里持有的股票回报率低5%,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两年这个百分比会增长到8.6%。

这个实验在不同市场多次实验,得出的结果总是相同的,这简直就是花钱去赔钱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他们总是在自己以为的最高点卖出,又在自己以为的最低买入,结果往往砍在半山腰上。

怎么办?

少交易,多投资,控制好仓位。要意识到你是在与电脑、机构投资者以及世界上其他更多经验的人进行交易。

02

Disposition Effect

大家都知道高点卖出低点买入,但在下行趋势时,往往不舍得割肉。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他们1985年的论文中发现相对赚钱来说,人们更不喜欢赔钱,这就是处置效应(Disposition Effect),也就是是我们倾向于把赚钱的股票卖出锁定收益,而那些赔钱的就放在手里。

导致什么?

01

享受赚钱:倾向于出售增值的资产

如果一只股票你100买入的,涨到101你卖不卖?你心想肯定不卖呀,才1%的回报。涨到115呢?你犹豫了,15%的回报呢,见好就收吧,等掉下来在买入。结果这只股票涨到了180再也没掉下来过。这大概就是姝含买微软股票的经历。

18年底,姝含99刀买入了微软,涨到110多的时候就卖出了,因为觉得及时锁定利润很重要,而现在微软价值180+。
一般我们都会对股票设定一个心理价位,超过这个价位,就会卖出,以实现盈利,这时大家都是风险规避者

02

厌恶赔钱:持续持有贬值资产

另外有一只股票你40美金买入的,它涨涨掉掉,有一天因为疫情掉到了30,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持有这只股票。但是它随着大趋势跌到了20,这时大家就想,还不如在30割肉了,20再接回来呢。达美航空就是这个故事的那只股票。

不单单是达美,跌破成本价的股票姝含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在里面,并坚持一种信念就是:凡是能涨回来的股票,现在赔的钱都不叫赔,这时大家又都是风险偏好者

为了让读者体验一下这种心理,我们一起看看下面两个问题。

问题1:有一场盛行的感染病,会导致600人死亡。现在有两个方案来对抗这种疾病。然后两个方案的结果如下:

采用方案A:200人将会获救。

采用方案B:有1/3的概率600人全部获救,有2/3的概率600人全部死亡。

你会选择哪个?

问题2:前提条件和问题1一样,只是方案换了两个:

采用方案C:将有400人死亡。

采用方案D:没有人死亡的概率是1/3,600人死亡的概率是2/3。

这次呢?你会选择哪个?

有72%的学生偏向于A方案,而只有22%的学生选择方案C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这两个问题的方案A和C是一模一样的。只是,A说的是200人得救,而C说的是400人死亡。

除了框架偏见(Framing Bias,基于信息呈现的方式而不是基于事情本身做出决定),造成这样结果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处置效应了。

这个心理很奇妙,研究显示交易员更容易早早出售赚钱的股票而过晚出售赔钱的股票,这两个事件的概率比高达1.5至2倍,上面这个倍数关系没看懂也没关系,你只需要知道这种情况会出现的原因就是:大家追求的不是利益最大化而且损失最小化。

怎么办?

制定固定的交易规则。比如说,如果一笔交易损失了成本的7%,那就强制卖出;如果股票上涨到某一水平以上,设置一个止损点以锁定收益。不要情绪上头的时候做交易。

03

Anchoring

定义锚定效应(Anchoring)之前,我们举个例子。

之前文章里提到过,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于2月27日以每股45.48-47.14美元的价格买入约98万股达美航空股票,总计约4530万美元。当达美航空价格跌破45之后,大家都在想是不是可以铲巴菲特的底了,结果一路跌到现在的22美金。

伯克希尔的买入价就是那个”锚“,我们潜意识会把这个价格作为基准,来判定是不是可以买入了。

这就是锚定效应了,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,会将一些特定数值作为参考值,无论这个数值有没有相关性。

导致什么?

在我们面对不确定信息的时候,潜意识会抓住那个不相关的信息作为基准,以造成判断有失偏颇。

投资里,历史价格、收购价、最高价、最低价都是常见的“锚”。

投资心理学:为什么韭菜可以反复割?

举个过去发生的例子,原油价格没有降为负数过,20美金就已经是历史低价了,所以在20左右的时候,大家就觉得可以铲底了。这个20就是大家心里的锚,但这个价格并不是因为具体供求关系以及公司数据来判断出的价格,仅是单纯依据历史价格来评断现在的价格是不是底。

怎么办?

首先要意识到这个“锚”的存在,当你做交易决策的时候,是基于你的成本价还是基于你对公司了解,以及该公司在市场的定位?其次,在有充足的数据和了解之后在做任何交易。最后,设置你自己的“锚”,锚定是一个有益的工具,可以根据你的个人需求和经济目标来制定它。

04

Herding Effect

羊群效应(Herding Effect)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从众心理。我们经常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,但是一群人真的比独立个体所更具有智慧吗?其实不然,从众心理会影响着我们的独立思考。

Solomon Asch做了下面的实验以证实,即使大众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,因为羊群效应,个体也会跟从错误答案:

实验是让一群人在一起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:下图左边的直线和A、B、C那根一样长?答案应该很明显是C。

投资心理学:为什么韭菜可以反复割?

然而,Asch操纵了实验,这群回答问题的人里面,只有一个是实验对象,其他的人都是托。这些演员们会先回答问题,并且会故意回答错误的答案,比如左边的线和A一样长,如下图。

投资心理学:为什么韭菜可以反复割?

参加实验的人们,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会认同演员们的错误观点。四分之三的人至少有一次给了错误答案,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坚持自己的立场。

实验视频链接:https://www.simplypsychology.org/asch-conformity.html?sp_url=5rc9

导致什么?

会导致泡沫和崩盘,由于散户投资者追随大众疯狂的买进或卖出,形成追高或者杀跌。15年全民炒股,当年6月12日的时候中国沪市达到了近8年来的最高点位,这之后就是疯狂的熊市。其本质原因就是股市泡沫过大、估值过高。

全民炒股并非是每个个体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,只是跟随大众做出的选择,这必然会导致人们判断时的成见。

投资心理学:为什么韭菜可以反复割?

怎么办?

如果你发现了一个上涨或下跌的趋势,很可能市场早在你之前就发现并利用了它,所以尽量不要因为大家都在买,就踩着高点买入,这样会增加风险。有时候可以参考巴菲特的方法,那就是在别人害怕的时候买入,在别人自信的时候卖出。从众很少会带来大规模的收益。

心理因素会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有很大的影响,但投资不需要情绪,需要的是理智思考。以上只是行为金融学的几个最常见的几个例子,如果大家感兴趣,还会出第二期做更深入的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