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本网站,专注分享新闻资讯!
当前位置:首页 > 股票配资 >

上半年经济运行表现如何?专家:基本民生保障有力,市场预期总体向好

发布时间:2021-04-07 作者:admin 来源:网络整理 浏览:


导读:上半年经济运行表现如何?专家:基本民生保障有力,市场预期总体向好...

7月16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。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下降1.6%。分季度看,一季度同比下降6.8%,二季度增长3.2%。专家认为,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好于预期,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形成了鲜明对比;同时,数字经济、新消费等亮点频现,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生命力——



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:

二季度经济增速好于预期

“二季度,中国GDP同比增长3.2%,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形成了鲜明对比。”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,GDP增长略超预期值得关注。与一季度的-6.8%相比,二季度GDP增速不仅由负转正,而且高于此前市场的平均预期,显示了中国经济复苏的良好态势。

连平说,上半年,特别是一季度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中国经济陷入短暂停摆后快速恢复。之所以二季度会出现较高的经济增速,主要得益于三方面,一是政府防控疫情应对及时,使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,这对经济重启、复工复产是基础性和决定性的。二是中国经济自身的韧性较好,如线上消费等快速提升。三是中国开展了有力度的逆向调控,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,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。

连平表示,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回正,各地基本复工复产。随着上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效应逐渐在下半年显现,特别是财政资金支持到位,新基建项目大规模动工,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反弹力度会超过二季度,进一步走向复苏,全年经济增长可能超出此前预期。

“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,我们还需要一定的举措保持定力。”连平认为,首先,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精力放在抓好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工作上,政策力度明显加大。在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资金使用方面,下半年将主要侧重于“两重一新”,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,优先保障在建项目工程。根据安排,今年的财政赤字率在3.6%以上,为下半年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冲击,留出了可供应对的财政政策空间。

其次,下半年货币政策没有必要像年初那样频繁出手。鉴于流动性已合理充裕,下半年可能更多侧重于“重结构+降价格”。一方面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,把握好政策力度、重点和节奏,更加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。另一方面则通过调低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以及MLF、LPR等工具利率,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。为配合抗疫特别国债发行等,货币政策也会留有一定宽松空间。下半年,货币政策进一步促进银行让利实体经济也是应有之义。

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:

线上消费成为最大亮点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上半年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56亿元,同比下降11.4%,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.6个百分点。

“这些数据既反映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市场的短期影响,更体现出消费市场的韧性。”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,中国消费市场具有3个特点,一是消费市场的需求非常旺盛,目前正处于快速回暖过程中。二是基本生活消费持续较快增长,商品消费已经达到去年同期水平。三是服务消费受疫情影响较大,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消费回升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的消费模式,创造了新的消费亮点。赵萍认为,疫情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线上消费习惯,使线上消费增速和占比持续提高,成为上半年消费增长最大的亮点。1月份至6月份,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达到7.3%,比1月份至5月份提高了2.8个百分点。线上消费还衍生出社区电商、社交电商、社群电商以及直播带货等新的消费模式,从而有效释放了线上消费的潜力。另一个亮点是疫情强化了人们的公共卫生和健康意识,从而带动了医疗用品、健身器材等消费增速由负转正,同时也助推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。

“今年下半年消费市场总体会呈现持续回升态势。”赵萍表示,从供给层面来看,复工复产能够保障供给能力快速恢复,为消费市场快速回暖提供了供给侧的强有力支持。另外,今年上半年,我国在疫情之下,仍能保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稳定,使消费能力得到明显支撑。上半年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仅下降了1.3%,特别是与消费直接相关的人均工资收入、人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都保持了正增长。下半年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有望保持正增长,为下半年总体消费回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
此外,随着社交活动恢复和聚集类消费场所复商复市,相关服务消费降幅将会明显收窄,使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回升通道。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普及,国家相关政策支持都将进一步保障线上消费新业态、新模式不断涌现,未来线上消费仍将保持在高位。

中国民生银行(600016)首席研究员温彬:

物价为货币政策打开空间

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同比上涨2.5%,连续两个月处于“2区间”。

“总体上看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恢复,各地保供稳价措施落地实施,食品供求基本平衡,物价水平虽有波动但将整体保持平稳。”对于6月份CPI环比小幅回落,中国民生银行(600016)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,CPI同比涨幅较上月虽略有扩大,但主要由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导致。

从结构上看,导致6月份CPI同比涨幅略有提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食品价格上涨。剔除食品和能源影响后,核心CPI同比上涨0.9%,为有数据以来首次跌落至1%之下。具体而言,食品烟酒CPI同比上涨8.8%,涨幅较上月回升0.3个百分点,影响CPI上涨约2.64个百分点。

温彬认为,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生猪出栏减缓、猪肉供给偏紧,南方发生暴雨洪涝灾害,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因素,导致部分地区、部分食品价格出现结构性上涨。其中,较为明显的是猪肉价格同比上涨81.6%,影响CPI上涨约2.05个百分点;鲜菜价格同比涨幅由上月的-8.5%回升至4.2%,影响CPI上涨约0.1个百分点。

综合来看,前6个月CPI累计同比上涨3.8%,较前5个月累计涨幅回落0.3个百分点。温彬认为,虽然6月份CPI同比涨幅有所扩大,但随着去年基数逐渐走高,叠加疫情防控向好、复工复产改善等因素,市场供求有望继续保持平衡,未来通胀将继续保持总体回落趋势,年底有望实现3.5%的目标。

“通胀回落将为货币政策打开更大空间,有助于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更加灵活适度。”温彬表示,下阶段,要进一步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发挥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作用,加大对制造业、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,并严防资金空转套利,满足真实需求。在此背景下,下半年降准和降息都有空间和必要,这样既可引导政府、企业债券发行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,降低直接融资成本,同时也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贷款成本。

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:

投资将成复苏最大驱动力

“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,同比下降3.1%,降幅比1月份至5月份收窄3.2个百分点,比一季度收窄13.0个百分点。在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之下的中国经济能取得这样的成绩,实属不易。”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说。

王军认为,分领域看,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反弹力度较强。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力,上半年同比下降2.7%,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7.0个百分点;房地产开发投资韧性十足,同比增长1.9%,而一季度为下降7.7%,对稳增长的贡献明显;制造业投资虽然仍在低位徘徊,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.5个百分点。

分行业看,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强劲回升。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.8%和7.2%。社会领域投资增长5.3%,其中卫生、教育投资分别增长15.2%、10.8%,一季度为分别下降0.9%、4.0%。

“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回升较快,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势不可逆转。”王军认为,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的投资,兼具调结构、补短板、强基础、防风险、惠民生和稳就业、稳增长等重要意义和多重功效,是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、发力支持的重点方向。

从政策支持角度看,积极的财政政策加速落地,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优化。政府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向地方倾斜、保证资金直达,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。在产业分配方面,重点支持新基建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重大工程等“两新一重”领域,支持老旧小区改造,扩大社保、教育和公共卫生领域支出,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。

“展望下半年,随着‘六稳’‘六保’政策以及稳健货币政策、积极财政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加快落地,整体经济活动会进一步回暖,固定资产投资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最大驱动力。”王军认为,“传统基建+新基建”将成为带动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回升的最主要动力,制造业投资也有望随着经济复苏从低位反弹。

西南财经大学教授、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:

数字经济展现旺盛生命力

“在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中,数字经济的表现十分亮眼。”西南财经大学教授、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告诉记者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上半年,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.4%、10.3%;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.5%;全国网上零售额51501亿元,同比增长7.3%;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8.2%;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2.0%。

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,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。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搭建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,不仅为重塑社会秩序发挥关键作用,也为运用‘互联网+’等模式开展疫情防控提供新思路,更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应用场景。”汤继强表示。

汤继强认为,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对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加以识别、选择、过滤、存储、使用、引导,实现资源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,为上半年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
汤继强介绍,我国先后出台实施了“互联网+”行动和大数据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,为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,使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。

“数字化转型契合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需求,加快了传统业态下的设计、研发、生产、经营、管理、商业等方面变革。”汤继强表示。

上半年,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.5%和0.4%,这也进一步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了产业基础。汤继强认为,我国现在已经建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,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,也为各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土壤。同时,各领域跨产业的信息融通平台建设不断加速,促进各行业全流程、全产业链线上一体化发展,有效支撑了企业数字化转型。

“中国数字经济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。我们应紧抓机遇,在软件服务、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信息安全、数字娱乐等领域形成持久竞争优势。同时,逐步构建5G产业生态圈、产品和服务生态链,进一步点燃数字经济引擎。”汤继强表示。

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贸研究所副所长竺彩华:

外贸企业打响自主品牌

数据显示,上半年,我国外贸进出口下降3.2%,降幅较一季度明显收窄。其中,6月份出口增长4.3%,进口增长6.2%,进出口年内首次双双实现同比正增长。

“这一成绩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当属优等,体现了我国‘六稳’‘六保’政策组合拳的积极成效。”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副所长竺彩华表示,尤其是民营企业作为第一大外贸主体逆势增长4.9%,占比升至45.1%,充分展现民营经济对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和发展韧性,更反映出我国外贸企业正在新冠肺炎疫情压力下加速转型升级。

竺彩华认为,我国外贸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,一方面是加快数字化转型,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。“面对往来不便、接单困难等挑战,外贸企业更多从线下转为线上开拓国际市场。”竺彩华说。同时,作为贸易新业态,上半年市场采购贸易和跨境电商逆势上扬,为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发挥了积极作用,成为稳外贸重要力量。未来,随着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、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等改革措施落地,跨境电商将迎来更好发展。

另一方面是更加注重技术和品牌,一般贸易比重持续提升。“疫情在催生更多线上贸易的同时,也使得订单结构发生变化,很多周期长、大批量生产的订单被周期短、批量小的订单替代,‘定制化’成为外贸新趋势。”竺彩华表示。同时,互联网营销也打破了很多企业营销渠道不畅、转型升级困难的“魔咒”,催生了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,实现产品链和管理能力全面升级的需求和动力,更多外贸企业正在从代工贴牌生产商向原始设计制造商、品牌商转变。这一转变反映在外贸数据中,就是一般贸易比重持续提升。上半年,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达60.1%,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.4个百分点。

“任何转型都是凤凰涅槃,中国外贸也不例外。”竺彩华表示,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,唯有创新才是不变的王道;唯有迎着风口向前走的企业,才能构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主体。

经济日报记者:姚进 冯其予 陈果静 熊丽 董碧娟 李华林